庄天戈(兼职)
庄天戈教授 是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一位资深学者。他的研究兴趣是医学成像,包括X-CT和影像信息学。他曾担任过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他出版过4本著作(含译著)...
职责范围
庄天戈教授 是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一位资深学者。他的研究兴趣是医学成像,包括X-CT和影像信息学。他曾担任过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他出版过4本著作(含译著)。主要有 “CT原理与算法”及 “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他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次)。他曾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在2004年他的团队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他任27届IEEE/EMBS国际学术会议副主席。
他是AIMBE fellow.
张建国(兼职)
张建国,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影像信息学实验室主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放射学系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主要研究工作为医学影像信息学与应用技术、远程医学及数字医疗等。
职责范围
张建国,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影像信息学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兼职教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放射学系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主要研究工作为医学影像信息学与应用技术、远程医学及数字医疗等。1994至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旧金山分校)留学期间,参与了美国第二代大型医院集成化PACS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及高速信息网远程影像系统建设,做出了多项贡献。1998 年回国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医学影像信息学及相关的PACS(医学图象通信和管理系统)、远程放射学、图像安全通信与监控、网格PACS、图像处理等关键技术与应用系统研究和开发工作。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宇虹(兼职)
徐宇虹教授1996年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期间曾任美国 Chiron公司制剂部博士后研究员和美国Merck公司制剂部高级研究员。徐宇虹教授于1999年底回国,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在“985工程”一期资金的重点支持下建立了分子药剂学实验室,同时参与了交大药学院的创建工作并曾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2000-2006)。2007年起兼任Med-X研究院分子影像平台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6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已培养10名博士和30名硕士。
职责范围
徐宇虹教授1996年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期间曾任美国 Chiron公司制剂部博士后研究员和美国Merck公司制剂部高级研究员。徐宇虹教授于1999年底回国,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在“985工程”一期资金的重点支持下建立了分子药剂学实验室,同时参与了交大药学院的创建工作并曾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2000-2006)。2007年起兼任Med-X研究院分子影像平台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6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已培养10名博士和30名硕士。
王乾
博士,于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 Chapel Hill)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职责范围
博士,于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并于2013年获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 Chapel Hill)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医学图像处理、分析的工作,致力于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之中,以推进相关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曾在GE、Siemens进行研究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引用超过260次(根据2010-2013年统计数据)。
实验室网址:http://mic.sjtu.edu.cn/
主要研究领域:
1.多模态、多器官、多维度图像的分割、配准;
2.脑结构性、功能性连接网络的构建、分析;
3.疾病的影像学标记和相应的早期预警、自动识别技术。
五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1.Q Wang, G Wu, PT Yap, D Shen, “Attribute vector guided groupwise registration”, NeuroImage, 50(4), 1485-1496, 2010.
2.H Jia, G Wu, Q Wang, D Shen, “ABSORB: Atlas building by self-organized registration and bundling”, NeuroImage, 51(3), 1057-1070, 2010.
3.Q Wang, L Chen, PT Yap, G Wu, D Shen, “Groupwise registration based on hierarchical image clustering and atlas synthesis”, Human Brain Mapping, 31 (8), 1128-1140, 2010.
4.G Wu, Q Wang, J Lian, D Shen, “Estimating the 4D respiratory lung motion by spatiotemporal registration and super-resolution image reconstruction”, Medical Physics, 40, 031710, 2013.
5.Q Wang, PT Yap, G Wu, D Shen, “Application of neuroanatomical features to tractography clustering”, Human Brain Mapping, 34(9), 2089-2102, 2013.
电子邮箱: qianwang.sjtu@gmail.com
孙建奇
孙建奇博士,高级工程师。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其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工作。2012-2013年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接受博士后培训。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医工交叉面上项目,作为学术骨干参与了国家科技部“973项目”...
职责范围
孙建奇博士,高级工程师。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其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工作。2012-2013年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接受博士后培训。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医工交叉面上项目,作为学术骨干参与了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在同步辐射X-射线医学影像和肿瘤的热物理治疗等方面做了研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发表文章20余篇。
主要研究领域:
同步辐射医学影像。
五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Yan, Xi, B. Kou, H. Sun, J. Qi, Jianqi Sun, J. Mohr, M. Börner, Jun Zhao, L. X. Xu, Tiqiao Xiao, Yujie Wang, 2012, “X-ray grating interferometer for biomedical imaging applications at 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 Journal of Synchrotron Radiation, 19(Pt 5):821-6
Zhanghao Cai, Mingyang Song, Aili Zhang, Jianqi Sun*, Lisa X. Xu, 2012,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New Probe for the Alternate Cooling and Heating of Subcutaneous Mouse Tumor Model”,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A, accepted
Ping Liu, Jianqi Sun, Jun Zhao, Xiaoxia Liu, Xiang Gu, Jing Li, Tiqiao Xiao, Lisa X. Xu, 2010, “Microvascular imaging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Journal of Synchrotron Radiation, 17(4), 517-21
Jianqi Sun, Aili Zhang, Lisa Xuemin Xu, 2008, “Evaluation of Alternate Cooling and Heating for Tumor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ume 51, Issues 23-24, pp. 5478-5485
Ping Liu, Jianqi Sun, Yijing Guan, Weisheng Yue, Lisa X. Xu, Guilin Zhang, Yeukuang Hwu, Jung Ho Je., 2008, “Morphological Study of Early Stages of Lung Cancer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 Journal of Synchrotron Radiation, 15, pp 36-42
科研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上海光源X射线相衬显微CT的乳腺癌新生血管密度定量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2011.1--2013.12,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新教师基金项目,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CT的乳腺癌新生血管密度定量检测方法研究,2011.1-2012.12,项目负责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项目,冷热交替治疗仪对骨肉瘤杀伤效应评价分析,2012.1-2013.12,项目合作人
电子邮箱:
milesun@sjtu.edu.cn
办公电话:
62932304
实验室网页链接:http://bme.sjtu.edu.cn/Kexue1.asp?Sortid=14&ID=70
沈定刚(兼职)
博士生导师。现为美国北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放射系教授,医学图像实验室(IDEA Lab)主任﹐生物医学图像中心(BRIC)图像分析平台主任(Core Director)。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研究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与脑疾病间的关系,并得到美国国家卫生院、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资助。曾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及科研基金的评审委员和国际会议的组委会成员,现为五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职责范围
沈定刚,博士生导师。现为美国北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放射系教授,医学图像实验室(IDEA Lab)主任﹐生物医学图像中心(BRIC)图像分析平台主任(Core Director)。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研究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与脑疾病间的关系,并得到美国国家卫生院、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和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资助。曾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及科研基金的评审委员和国际会议的组委会成员,现为五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在各类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得过包括IEEE最佳论文奖和学校的研究精英奖。
秦斌杰
秦斌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医学影像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SCI国际期刊论文在内的科研论文2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图像导向治疗和生物医学成像与结构功能映射的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上海市科委、企业、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和上海市卫生局的资助。应邀为NSFC面上项目、浙江省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国际期刊等评审专家。
职责范围
秦斌杰,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医学影像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研发图像导向手术系统和小动物生物发光和荧光成像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发表SCI国际期刊论文在内的科研论文2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主持图像导向治疗和生物医学成像与结构功能映射的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上海市科委、企业、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和上海市卫生局的资助。应邀为NSFC面上项目、浙江省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国际期刊等评审专家。
个人主页链接: http://www.escience.cn/people/bjqin/index.html
李彪(兼职)
Dr. Biao Li is a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of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JTU School of
Medicine. Dr. Li is also an Adjunct Professor of SJTU School of BME...
职责范围
Dr. Biao Li is a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of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JTU School of Medicine. Dr. Li is also an Adjunct Professor of SJTU School of BME. He received his M.D and Ph.D. degrees in 1987 and 1998, respectively, from SJTU School of Medicine. In 1992, Dr. Li was a visiting scholar conducting clinical and research work at the University of Bordeaux II. From 1999 to 2002, Dr. Li conducted postdoctoral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reast cancer in US. In 2000, Dr. Li was awarded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from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Since 1998 Dr Li has been the PI of eight research grants from both NSFC and Shanghai Municipality. Dr. Li has published over one hundred research papers including 26 SCI journal paper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olecular nuclear medicine; and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research by applying PET/CT.
黄秋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影像与信息方向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Med-X-瑞金医院小动物PET中心兼职。2006年获美国犹他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接受博士后训练。2009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职责范围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影像与信息方向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Med-X-瑞金医院小动物PET中心兼职。2006年获美国犹他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接受博士后训练。2009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医学成像建模和反问题研究(如核医学影像的重建算法研发),以及图像处理、图像分析的研究。
Qiu Huang received the B.S. and M.S. degrees in Automation Theory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Jiangsu, China, in 1997 and 2000, respectively, and the 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Utah, Salt Lake Cit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G. Larry Zeng, in 2006. She received her postdoctoral training in Prof. Grant Gullberg's group at th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after graduation. Since July 2009, she has been with the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nd is now an Associate Research Professor.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kinetic modeling in nuclear medicine,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and medical imaging analysis.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
1.Zan Y, Boutchko R, Huang Q*, Li B*, Chen K, and Gullberg G, Fast Direct Estimation of the Blood Input Function and Myocardial Time Activity Curve from Dynamic SPECT Projections via Reduction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Med. Phys.2013; 40: 092503
2.Tian C, Zheng X, Han Y, Sun X, Chen K and Huang Q*. A Semi-automated Region of Interest Detection in the Scintigraphic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Determination for low renal function patients. Clin. J. Nucl. Med. 2013; 38(11):855-62
3.Wang T, Huang Q, Reiman EM, Chen K and Xiao S. Effects of Memantine on ClinicalRatings, FDG PET Measurements and CSF Assays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Alzheimer’s Dementia: a 24-Week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 ClinicalPsychopharmacol. 2013; 33(5):636-42
主页链接:http://www.med-image.net/
胡海波
胡海波博士于1995年,1997年,2001年分别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学士、硕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其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和医学图像信息学领域的研究。在PACS系统方面的研究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PACS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超过600家医院临床得到应用。
职责范围
胡海波博士于1995年,1997年,2001年分别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学士、硕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其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和医学图像信息学领域的研究。在PACS系统方面的研究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PACS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超过600家医院临床得到应用。
Dr Hu Haibo received his B.S. degree and M.S. degree in Department of precision instrument from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1995 and 1997,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ro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He leads a team to design and develop the system of PACS, implemented in above 600 hospitals, and win Third Prize of Shanghai Municipal Science &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ward.
Research Intrests: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Medical image informatics
E-Mail: Huhaibo@sjtu.edu.cn
顾力栩
顾力栩教授是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中心数字医疗实验室主任。他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计算机辅助放射学和手术--IJCARS》编辑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内核心期刊《计算机工程》、《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编辑委员会委员。他还担任加拿大罗伯兹医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世界计算机辅助放射学与手术学会(CARS)程序委员会委员,第27届IEEE世界医学工程年会程序委员会委员、社交委员会主席,多次担任国际会议MIAR、ITAB、EMBC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职责范围
顾力栩,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工学博士学位,1999-2003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Robarts医学科学研究所工作。2003-2009年回国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软件学院,2009年至今受聘于Med-X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计算机辅助放射学和手术--IJCARS》编辑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内核心期刊《计算机工程》、《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编辑委员会委员,加拿大罗伯兹医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世界计算机辅助放射学与手术学会(CARS)程序委员会委员,第27届IEEE世界医学工程年会程序委员会委员、社交委员会主席,多次担任国际会议MIAR、ITAB、EMBC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86篇次,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并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承担多项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领域:医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最小侵入手术,计算机辅助诊断及治疗,手术导航
五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1. Lixu Gu, Jianfeng Xu and Terry Peters, A Novel Multistage 3D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Methodology and Validation,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 pp.740-748, VOL.10, NO.4, Oct.2006.
2. Gang Chen and Lixu Gu, An Improved Level Set for Liver Segmentation and Perfusion Analysis in MR Images,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 VOL. 13, NO. 1, Jan. 2009.
3. Jngsi Zhang, Lixu Gu etc., An Advanced Hybrid Cutting Method with an Improved State Machine for Surgical Simulation,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33(1), pp 63-71, Jan. 2009.
4. Minjie Chen, Lixu Gu, Weijie Zhang, et al. Fixation, registration, and image-guided navigation using a thermoplastic facial mask in 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guided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Oral Surgery, Oral Medicine, Oral Pathology, Oral Radiology and Endodontology, Vol.110, Issue.4, pp.e43-e48, Oct.2010.
5. Junfeng Cai, Zhe Luo, Lixu Gu, et al.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grated computer-assisted system for 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Robotics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No.6, pp.102-112, 2010.
科研项目:
1. “基于等值面法向量信息的医学图像自动配准算法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项目负责人,课题编号:60872103,2008-2011年
2. “心血管介入手术中导航关键技术的研究”,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项目负责人,课题编号:10440710600,2010年4月- 2012年3月
电子邮箱:gulixu@sjtu.edu.cn
办公电话:8621-62933250
实验室链接:bme.sjtu.edu.cn/IGSTLab/index.html
冯大淦(兼职)
冯大淦教授现担任悉尼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澳大利亚皇家阿尔弗莱德王子医院荣誉研究顾问,香港理工大学信息技术讲座教授,欧洲共同体九国联合3D-AH 研究项目科学顾问; 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教授, Med-X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及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现为ACS,HKIE,IET,IEEE 及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职责范围
冯大淦教授于1982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EECS工程硕士学位,于198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荣获美国优秀医学工程奖。 冯教授先后出任悉尼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信息技术学院主任。现担任悉尼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澳大利亚皇家阿尔弗莱德王子医院荣誉研究顾问,香港理工大学信息技术讲座教授,欧洲共同体九国联合3D-AH 研究项目科学顾问; 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教授, Med-X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及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冯教授是悉尼大学生物医学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创建者及主任,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开创了若干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在其研究领域中做出了数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杰出贡献。冯教授曾任国际自动控制协会生物医学系统模拟与控制技术委员会主席,亦是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等多家国际核心期刊的专业主编/副主编,并应邀在23个国家/地区发表学术专论演讲80余次。冯教授现为ACS,HKIE,IET,IEEE 及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陈克伟(兼职)
陈克伟教授于1993年在美获得生物数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亚利桑那州Banner Alzheimer's Institute的资深科学家,神经影像数据分析实验室的主任。同时, 陈克伟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客座教授。作为第一或主要作者,陈克伟博士发表了百余篇科技杂志文章和数百篇科学摘要。其中有数篇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
职责范围
陈克伟教授于1993年在美获得生物数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亚利桑那州Banner Alzheimer's Institute的资深科学家,神经影像数据分析实验室的主任。同时, 陈克伟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客座教授。作为第一或主要作者,陈克伟博士发表了百余篇科技杂志文章和数百篇科学摘要。其中有数篇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作为重要的研究团队成员,陈博士参与了多个由美国NIH和亚利桑那州资助的研究项目。
杜一平
杜一平博士,“致远”讲席教授。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开始从事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GE公司从事MRI技术研发。2000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2002年起在科罗拉多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和脑影像中心技术主任...
职责范围
杜一平博士,“致远”讲席教授。在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开始从事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进入GE公司从事MRI技术研发。2000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2002年起在科罗拉多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和脑影像中心技术主任。2010年入职浙江大学,担任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主任等职。获得“十二五”支撑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经费资助。2016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筹建医学影像研究院,开展医学影像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杜一平博士还是海外华人磁共振学会前任会长、中国医疗装备协会磁共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医学影像物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定量磁共振成像、PET-MR同步成像技术、脑功能成像技术、心血管成像序列研发、图像重建算法、图像信息处理与分析。
代表性论文:
Du YP, Chu R, Hwang D, Brown MS, Kleinschmidt-DeMasters BK, Singel D, Simon JH. Fast multislice mapping of the myelin water fraction using multicompartment analysis of T2* Decay at 3T – A preliminary postmortem study. Magn Reson Med. 2007;58:865-70.
Du YP, Dalwani M, Wylie K, Claus E, Tregellas JR. Reducing susceptibility artifacts in fMRI using volume-selective Z-shim compensation. Magn Reson Med., 2007;57:396-404.
Du YP, Jin Z. Simultaneous acquisition of MR angiography and venography (MRAV). Magn Reson Med. 2008;59:954-8.
Du YP, Jin Z, Hu Y, Tanabe J. Multi-echo MR angiography and venography in the brain at 3T,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9;30:449-454.
Hwang D, Kim D, Du YP. In vivo multislice mapping of myelin water content using T2* decay. NeuroImage, 2010;52:198-204.
Hwang D, Chung H, Nam Y, Du YP, Jang U. Robust mapping of the myelin water fra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oise: Synergic combination of anisotropic diffusion filter and spatially regularized nonnegative least squares algorithm.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1;34:189-95. PMID:21618330
Kwon OI, Woo EJ, Du YP, Hwang D,A tissue-relaxation-dependent neighboring method for robust mapping of the myelin water fraction. Neuroimage. 2013;74:12-21.
Tanabe J, Reynolds J, Krmpotich T, Claus E, Thompson LL, Du YP, Banich MT. Reduced neural tracking of prediction error in substance-dependent individuals,Am J Psychiatry. 2013;170:1356-63. doi: 10.1176/appi.ajp.2013.12091257. PMID:23897123
Jin Z, Xia L, Zhang M, Du YP, Background-Suppressed MR Venography of the Brain Using Magnitude Data: A High-Pass Filtering Approach,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 Vol 2014, Article ID 812785, http://dx.doi.org/10.1155/2014/812785
Du YP, Chu R, Tregellas J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BOLD Signal in fMRI by Reducing Partial Volume Effect,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 Vol 2014, Article ID 973972, http://dx.doi.org/10.1155/2014/973972
邬崇朝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2010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于美国Lehigh University (里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加入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科学家的工作,2018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职责范围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2010年于复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于美国Lehigh University (里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加入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科学家的工作,2018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太赫兹技术,生物光子学,量子级联激光器,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成像技术,量子强关联相变材料,等离子体与超表面,微纳光电器件,太赫兹与红外光电子学等,研究工作发表在Optica, APL Photonics, 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Optics Express等学术期刊上,在IEEE Photonics Conference, SPIE Photonics West,IQCLSW 等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 获得美国专利(已授权)一项,担任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光学学会)旗下期刊审稿人,研究工作获得多家学术研究及相关媒体的报道,包括Science Daily, Phys.org, Optics and Photonics News,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等, 获得的学术奖励和荣誉包括Baker Institute Innovation Prize, Rossin Doctoral Fellow, Packard Fellowship, SPIE Travel Award, US NSF Travel Award , Sherman Fairchild Fellowship for Solid State Studies.
近期代表性研究论文:
1.C. Wu, S. Khanal, J. Reno, and S. Kumar, “Terahertz plasmonic laser radiating in an ultra-narrow beam”,Optica 3, 734–740, 2016.
2. C. Wu, Y. Jin, J. Reno, and S. Kumar, “Large static tuning of narrow-beam terahertz plasmonic lasers operating at 78 K”, APL Photonics 2.2, 026101, 2017.
3.C. Wu, Z. Li, D. Schwanz, Z. Zhang, S. Ramanathan, and N. Yu, “Variable emissivity coatings based on plasmonic metasurfaces integrated with phase-transition materials”, CLEO, FM1H.5, 2017.
4. Y. Jin, L. Gao, J. Chen, C. Wu, J. Reno, and S. Kumar, “High power surface emitting terahertz laser with hybrid second- and fourth-order Bragg gratings”, Nature Communications 9: 1407,2018.
5. Z. Zhang, D. Schwanz, B. Narayanan, M. Kotiuga, J. A. Dura, M. Cherukara, H. Zhou, J. W. Freeland, J. Li, R. Sutarto, F. He, C. Wu, J. Zhu, Y. Sun, K. Ramadoss, S. S. Nonnenmann, N. Yu, R. Comin, K. M. Rabe, S. K. R. S. Sankaranarayanan, and S. Ramanathan, “Perovskite Nickelates as Electric Field Sensors in Salt Water”, Nature 553, 68-72,2018.
赵俊
职责范围
赵俊教授,现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医学影像领域负责人。于2006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1991-今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医学影像领域负责人、副院长,2006年至2007年,美国University of Iowa放射系、电气及计算机工程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医学成像及医学图像处理。在国际上首创三源精确螺旋CT模型和算法、三源精确马鞍线CT模型和算法;率先提出虚拟外翻可视化方法。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CMBBE:IV、IJBI副主编。国家精品课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负责人。2004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项目、973子课题、GE公司项目等多个项目。在IEEE TMI、PMB、MP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1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美国专利1项。指导的学生多人次获IBM Cell/B.E挑战赛欧亚赛区冠军、国家奖学金、国家优秀奖学金、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赵朱木兰奖学金等专项奖学金等荣誉,学生就业前景、职业发展非常好。
主要研究领域:医学成像及医学图像处理
代表性研究论文:
1. Xi Y, Chen Y, Tang R, Sun J, Zhao J*, Unit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for spect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 Vol.34,769-778, 2015.
2. Song Y, Zhu Z, Zhao J*, Reconstruc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y dual-dictionary learning,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 71(3):1285-1298 2014.
3. Xi, Yan, and Jun Zhao*. "Inner-focusing reconstruction method for grating-based phase-contrast CT." Optics Express, 21.5 (2013): 6224-6232.
4. Lu Y, Zhao J*, and Wang G, Few-view image reconstruction with dual dictionaries, Phys. Med. Biol., 2012; 57:173-189
5. Zhang D, Zhao J*, Lu L, Li L, and Wang Z, Virtual eversion and rotation of colon based on outer surface centerline, Medical Physics, 2010; 37:5518-5529
6. Xi Y, Rong T, Wang Y, and Zhao J*, Microbubbles as agent for in-line x-ray phase-contrast imaging, Applied Physics Letter, 2011; 99:011101
7. Zhao J*, Jin Y, Lu Y, and Wang G, A filtered backprojection algorithm for triple-source helical cone-beam CT,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 2010; 29:756-770
8. Lu Y, Zhao J*, and Wang G, Exact image reconstruction with triple-source saddle-curve cone-beam scanning, Phys. Med. Biol., 2009; 54:2971-2991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1项、973子课题1项、GE公司项目1项,等等。
电子邮箱:junzhao@sjtu.edu.cn
办公电话:86-21-34204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