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中心以发展数字医学和进行临床转化为平台核心建设目标,依托于实际临床与病人的需求,以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为宗旨,发挥科研成果与临床转化的桥梁作用,推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与相应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
职责范围
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立项建设,并于2011年通过教育部验收,是国内第一家聚焦于“数字医学”创新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心拥有3290平方米场地,拥有75名固定人员,其中教授31名,副教授32名,助理教授12名。目前正培养博士研究生76名,硕士研究生92名。
中心以发展数字医学和进行临床转化为平台核心建设目标,依托于实际临床与病人的需求,以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为宗旨,发挥科研成果与临床转化的桥梁作用,推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品与相应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研究方向:1)数字3D打印技术研究与临床转化;2)数字医学临床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3)数字医学影像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4)骨肌系统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转化;5)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转化。
2018年中心获得教育部评估优秀。2020年度,中心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各类科研课题63项,总经费3117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授权专利34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5项专利和2项科技成果获得成果转让,转让金额共计1118.5万元。SCI论文发表256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4本,校级及以上荣誉5项。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中心重视国内外医工交流与合作,主办了2020第三届国际前沿技术与个性化医疗高峰论坛暨长三角骨科创新医疗器械与个性化医疗产学研对接会、医学3D打印创新系列公益活动共7期、第九届国际康复医学与工程大会(CRME2020)、第六届国际康复医学与康复工程前沿技术临床转化会议、骨科专科联盟论坛暨第二十四期骨科关节外科学习班。中心大力开展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康复研究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骨与关节研究中心、日本千叶大学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院、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英国利兹大学等,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有关国际合作项目的科研基金资助。
中心主任:郑诚功 教授
中心名誉主任:戴尅戎 院士
技术委员会主任:刘昌胜 院士
中心秘书:许贞
电话:13788951870
通讯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教三楼201室
邮编:200030
网址:http://dm.sjtu.edu.cn
![]() |
![]() |
![]() |
![]() |
![]() |
![]() |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我国政府在布局国家发展纳米科技与产业方面专门设立的、国内唯一一所从事纳米技术及应用研究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于2003年10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文(发改高技[2003]1385文件)批准成立。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基础设施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是“十二五”国家规划的重点领域之一,以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三类重大疾病转化研究,药物、试剂、材料有效性验证,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关键共性技术转化应用为目标进行设计建设的规模化、集成化、系统性综合研究设施。
上海市高端医学诊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2019年获批上海市发改委首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聚焦高端医学诊治装备与技术,承担多项高端医疗仪器研发任务,为我国高端医学诊疗装备的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撑,引领高端医学诊疗装备产业的发展。职责范围
上海市高端医学诊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于2019年由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设立,由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团队已有49人。
本中心的总体目标是:围绕高端医学诊疗装备的战略性领域,建设一个能够推动我国医疗装备和技术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发展、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工程研究中心,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健康福利做出重大的贡献,并为我国的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产业政策制定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方向。
工程中心聚焦的技术领域为高端医学诊治装备与技术,具体布局为:
①高端医学影像装备与诊治技术:研究形成国际前沿PET-MRI、PET-CT等装备核心技术及其相关产品;②先进物理治疗装备与医学应用技术:研究形成多模态肿瘤免疫治疗、MRI-pHIFU肿瘤治疗等装备的国际前沿核心技术及其相关产品;③医疗机器人与纳米诊疗技术:研究形成医疗辅助机器人、微创手术机器人等装备核心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形成国际前沿的纳米试剂、制剂及相应的诊疗装备。为了支撑上述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将重点建设5大平台: 医学影像诊治技术研究平台,物理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医疗机器人及纳米诊疗研究平台,医疗装备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平台,临床应用及推广示范平台。
工程中心主任:徐学敏 教授
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威琪 院士
联 络 人:白景峰 研究员
联 络 地 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 Med-X楼401室
电子邮箱:jfbai@sjtu.edu.cn
联 系 电 话:021-62933209-601
PET-CT
肺癌精确穿刺诊疗系统
QFR
上海Med-X重大疾病物理治疗和检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委)
经上海市科委立项批准建设的省部级研发基地。2008年成立以来,开展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疾病诊治医疗器械与分子纳米检测的创新技术研发。职责范围
上海Med-X重大疾病物理治疗和检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经上海市科委批准设立的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Med-X研究院)的医工交叉科研教育基地,同时为了加强医工结合和临床转化,2009年挂牌成立了第六人民医院分中心,2011年通过能力提升项目又挂牌成立了仁济医院分中心。工程中心2011年1月通过验收评估,目前已成为上海市最重要的产学研医检的交叉研究基地。
工程中心拥有高层次人才组成的科研队伍,针对重大疾病诊治的关键装备和技术开展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肿瘤的物理治疗技术与装备,包括:图像引导的相控聚焦超声治疗技术、热物理分子治疗技术及科学仪器、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微束治疗技术、基于工程物理方法的个性化治疗技术;
(2)重大疾病新型诊断技术与装备,包括:单分子检测技术、纳米诊断技术、微流控检测技术、在体流式(光声成像)检测技术、基于激光散斑的医疗成像技术等;
(3)医疗器械标准研究(行业服务),包括:电磁安全(EMC)标准研究、检测、实验方法及行业培训,医疗器械电气安全、软件设计的行业培训,医用电气设备风险管理研究及行业培训,聚焦超声等新型物理治疗注册标准及检测技术,纳米生物材料、支架微粒等安全标准及检测。
中心成立至今,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863重点项目、产学研医联盟项目、国家基金委专项和上海市科委项目等,开展了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疾病诊治医疗器械的创新技术研发,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的创新转化模式,与国内几十家医院和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家临床验证基地,与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联合成立了“医疗器械标准研究联合实验室”,为工程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工程中心发明的MRI引导的相控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系统、YUT-I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超声热疗系统等,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开创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端医疗装备新领域。
中心主任:徐学敏 教授
技术委员会主任:王威琪 院士
联系人:赵诗庆
通讯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400室
电话:021-62933231
电子邮箱:shiqingzhao@sjtu.edu.cn
多模态肿瘤射频治疗系统
MRI-pHIFU
基于新型悬浮生物芯片的微流控检测技术
实体瘤免疫疗法新策略
上海市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科委)
职责范围
上海市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由上海市科委批复立项建设,由上海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实施主体。
技术创新中心以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引领带动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促生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包括:(1)打造创新技术研发平台、临床研究应用平台、产业转化与服务平台等三大创新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加强跨领域创新力量优化整合,统筹项目、基地、人才等创新资源布局,支撑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临床研究和产业孵化转化。(2)开展医疗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机器人集成、再到临床应用与转化的全链条技术体系。(3)建立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建设高水平的核心研发队伍,构建“协同创新研发网络。建立市场化的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探索成果转化收益反哺科研投入与团队奖励的激励机制,探索互留互通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探索项目经理制等方式面向全球选聘优秀技术创新人才和成果转化人才。
到2022年,功能测试平台将全面建成启用;临床联合研究中心合作项目能够切实解决临床问题;培育实现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到 2030 年,全面完成中心建设目标,建成综合性、集成性、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从技术创新到临床应用、再到产业转化的产、学、研、医完整链条,构筑国产高端智能医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的国家级基地。
零号湾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作为技术创新中心的成果孵化平台,已有多家医疗机器人相关企业入驻。
中心主任:陈卫东 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旭 教授
通讯地址:剑川路930号407室
邮编 200240
电话:021-34208200
E-mail:imr@sjtu.edu.cn
![]() |
![]() |
![]() |
磁共振诊疗高端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职责范围
磁共振诊疗高端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2022年4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搭建协同创新机制,在上海市闵行区进行建设。
中心聚焦磁共振诊疗一体化高端装备,以聚集全球磁共振创新资源,发展产业技术体系,构建创新合作机制,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高端医学诊疗装备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基地为主要建设目标。围绕实时磁共振、磁共振兼容医疗机器人与材料、磁共振导航介入、磁共振纳米诊疗材料以及多模态磁共振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发展,提升产品关键部件研发能力,助力肿瘤、心血管、脑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精准诊疗,提升我国磁共振高端医疗诊疗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
联系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文选医学楼321室
联系邮箱:nerc-amrt@s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