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两院两平台”搭建成果创新转化“四梁八柱”
发布时间:2019-07-30 22:25:00

上海交大生医工学院创新成果转化路演顺利举行

“掌上实验室”随时随地进行基因检测,“手术机器人”助手协助医生治疗心血管疾病,玉米蛋白做成神经导管……12月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组织的“两院两平台”创新成果转化路演在徐汇校区举行,学院28项创新转化成果尽数“亮相”,其中有10个项目用路演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交大生医工学院“两院两平台”成果创新转化体系,此次活动旨在促进和产业界、投资界的共同联合,以创新的模式实现优质项目的筛选,助推项目早日实现产业化、形成产品,并尽早应用到临床、服务患者,从而提升国家医疗和全民健康水平,服务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


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两院两平台”支撑科创中心建设


“两院两平台”搭建了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成果创新转化的“四梁八柱”。“两院”分别指上海联影公司与交大共建的“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闵行区与交大共建的“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前者在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有着一万平方米的研究办学空间,后者致力于围绕“健康中国”国家重大医学需求,引领我国医用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研究、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建立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建国家医用机器人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通过引进与汇聚国际医学影像高端研发人才,建设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原创产地,引领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技术转化。上海交大和联影的合作不是以单体项目为切入口,而是真正的校企融合发展,通过建立长期的、战略的合作机制,优势互补,吸引高端人才并推进校企合作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培养,实现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

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是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牵头校内医、机、电、材、物、数等多个学科搭建的校级医工(理)交叉平台,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哈姆林手术实验室主任杨广中院士担任研究院创始院长。研究院成立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聚焦国家重大医学需求,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服务一线医患需求、履行社会责任,聚焦研发和临床转化,整合地方政府、企业、公立医院的优势,发展个性化、智能化、微创化的医疗机器人前沿技术,开展跨学科前沿创新研究,建设国际一流的医疗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支撑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转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机器人前沿研究的大师荟萃地和产业创新转化的人才集聚地。

“两平台”指的是上海交大与徐汇区联合打造的分子与纳米医学创新转化平台,以及与江苏南通联合打造的医学仪器与智慧诊疗创新转化平台。

分子与纳米医学创新转化平台将集聚分子纳米医学与智慧医疗领域的优势资源,积极整合政产学研医,加快徐汇区生命健康产业升级,引导上海交大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分子与纳米医学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

医学仪器与智慧诊疗创新转化平台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创新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资金资源优势,加快学科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有效服务医患需求,通过“上海交大校内研发、上海孵化、南通转化”,共同推进智慧医疗器械装备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创新项目在南通进行产业转化,解决重大疾病难题。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季波会上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牵头谋划并筹建“两院两平台”,不仅带动了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交叉特色学科的发展,也“是履行‘生医工’人的社会责任”,生医工学院党委书记季波在会上如是说。他还指出,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康复和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已渐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随之而来的也便是人民群众对精准快速的早期诊断、疾病预防、智能和微创治疗、康复及预后的迫切期待。季波强调,“两院两平台”的构建,是交大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引领的途中,对“政产学研医用”创新链和创新成果“转化链”的突破性尝试,充分结合地方政府、企业、公立医院的多方优势,促进学院内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及产业化培育,既是顺应了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态势,也是服务于一线医患需求,在促进转化医学发展的同时,要为攻克人类重大疾病提供最强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古宏晨介绍创新转化模式


“两院两平台”这一创新成果的转化模式通过凝练方向、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开拓新界,构建起了国内顶尖、国际一流学科的“四梁八柱”。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古宏晨提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于2016、17年相继推出“转化型研究促进行动计划” 和“基础研究创新促进行动计划”,通过产学研医的联合,探索建立了一套创新研究、临床转化、投资孵化的新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转化型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转化型研究促进行动计划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成效。目前学院聚集了一批技术原理已经取得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产业前景、能够实现转化的项目,通过“创新孵化基金”给予的关键性支持,大力实施“产学研医”有机结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聚焦高科技服务医疗一线,创新成果转化项目亮相


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巨大需求是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根本支撑。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康复和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程度前所未有。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的社会趋势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模态成像技术、医疗机器人、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疾病生物医学、系统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不断突破,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变革。人民群众对精准、快速、早期诊断,疾病预防,智能、微创治疗,康复及预后的迫切期待,使健康产业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为原始创新研究提供了巨大的问题源泉,“需求是创新的最好牵引”,这是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


产业化项目结题验收与中期检查会议现场


经过近三年的积极建设,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两院两平台”在纳米生物材料、医学生物、医疗仪器、医疗机器人四个方向培育了28个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这些项目已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具有行业引领作用。本次活动通过海报展示与现场汇报两种方式,呈现了生医工“两院两平台”创新成果转化的代表性项目。


(一)“手术机器人”助力心血管疾病治疗临床转化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目前处于上升阶段。针对如此强大的“对手”,微创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重要的手段。但目前医生和病人需要长时间暴露在放射线下完成手术,二维的X光引导也难以为医生提供完整三维解剖结构,使得手术难度高、时间长。针对这个问题,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顾力栩、谢叻团队联合研发了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融合了新型机器人、电磁定位技术,增强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安全防护技术,可使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化的治疗体验。

(二)“掌上实验室”随时随地进行基因检测

我们身边的细菌、病毒、癌细胞都有属于自己的遗传密码,基因检测可以通过解读这个遗传密码,提示我们得了什么病,应该怎样治疗。传染疾病检测、产前诊断、癌症诊断都需要基因检测,但现在的基因检测通常都需要由大医院或专业机构去做,那是否可能有个便携式的小设备放在门诊或者社区诊所让基因检测变得更便利呢?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沈峰团队通过研究,把复杂的基因检测浓缩到了一块小型生物芯片上,只需把样品滴到芯片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拿到检测报告。这套小型设备不仅快速简便,而且价格不贵,随时随地进行“基因检测”体检有望成为居民的日常。

(三)“一站式”冠心病评估系统的研制与产业化

冠脉狭窄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运重建。据统计,我国现有冠心病患者约1300万,2017年有75.31万人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介入手术治疗患者数量近年来以每年大于10%的量不断增长。然而,因缺乏有效的精准评估工具,部分患者没有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亚珠院士团队涂圣贤教授成功研发定量血流分数(QFR)技术,无需手术耗材与微循环扩张药,在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常规造影后,仅采用造影数据即可快速准确计算FFR。整个过程仅4分钟,诊断准确度高达92.7%。目前该技术已成功转化,2018年在同类产品中首次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与欧盟CE认证,已在全球60多家知名医院使用,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个在心脏介入权威学术会议手术转播的无导丝血流储备分数实时评估系统,建立了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的新标准。

产学研医结合,建立攻克重大疾病难题的创新转化服务体系

上海交大是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大学之一,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2002、2007年、2012年国家一级学科评比中一直名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三名,2015年被上海市批准为重点建设的高峰学科。

在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的支持下,生医工学院整合了生物医疗仪器、神经科学与工程、纳米生物材料、医学影像与信息、疾病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医学六个学科方向,通过校地、校企等多维合作模式共建“两院两平台”。会上,季波指出,学院借助交大百余年的雄厚理工科优势和十余所附属三甲医院的临床医学资源,积极寻求途径对接医疗临床重大需求及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学院科研成果切实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季波书记谈“两院两平台”布局规划


2017年,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与上海联影、徐汇区、闵行区、南通市崇川区签约,分别共建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新转化平台及产业化基地,从而加强支撑和推进生物医学新型成像技术、处理方法和生物医学数据挖掘技术在解决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方面的快速转化研究和新型高端医疗器械设备的开发研究。通过产学研医的联合,探索建立了一套创新研究、临床转化、投资孵化的新型体系,有力地支持促进学院的转化型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转化型研究促进行动计划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成效。

目前学院聚集了一批技术原理已经取得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产业前景、能够实现转化的项目,通过“创新孵化基金”给予的关键性支持,大力实施产学研医有机结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些项目包括:精准医疗、无创/微创医疗器械、医学影像诊断、纳米诊断技术、康复医疗器械、手术导航器械等。


古宏晨副院长谈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及科研项目展望


未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将以创新转化中心(分子与纳米医学创新转化平台、医学仪器与智慧诊疗创新转化平台)和“双创”示范学院建设为重点,打造面向大健康产业的创新转化服务体系。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部署,顺应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态势,发挥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优势,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发挥服务社会的责任。着力突破智能医疗机器人、智准医学影像、智能诊断、精准医疗、纳米技术与分子医学诊断、可穿戴器械、3D打印等一批大健康关键领域和行业共性技术,支撑和引领产业创新。依托生医工创新转化中心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创客空间,引导师生创业,引导学校医工交叉、转化医学国家大科学基础设施的科技成果转化,把中心建设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产业化成果的集成平台,产学研医创新与创业要素的集聚平台,建设成本科生实习、硕博生创业、博士生创新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供稿单位:科研与学科办公室

作者:韦建和、王撼群

摄影:王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