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杨广中教授在Science Robotics杂志发表关于机器人技术如何协助建立新规范的社论
发布时间:2021-01-26 21:57:00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杨广中教授在Science Robotics杂志上发表社论“How could robotics help establish a new norm after COVID-19”。他认为我们应重视疫情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疫情后,机器人技术应在创新的基础上,协助建立新规范,为企业、物流、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运输、医疗保健、研究和教育等提供长期解决方案并进行根本性变革。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Science Robotics曾发表过社论,机器人专家详细评价了机器人在管理公共卫生和传染病中的作用,同时希望到2020年底,生活和商业将恢复正常,经济能够快速复苏,但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冠疫情仍未平息。疫情已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员工减少,但遇到更多进展不顺、出行限制的难关;卫生部门必须在管控现有患者的同时,还要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增感染者;学校不得不采用线上线下的双线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研究人员必须另外想办法远程进行实验室工作以及线上协作。

对此杨教授提出诸多思考:生活和工作的新规范将是什么?人类是否必须适应突发且持续的疫情?是否要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来防御当地及全球疫情的蔓延?在劳动力分散,智能人机交互具备学习和适应能力的情况下,制造业能否超越工业4.0水平?有专家建议使用协作机器人以实现工厂内的敏捷制造。协作机器人可重新利用现有的生产线,在保持社会距离的同时支持远程和弹性工作模式。人类是否能够使用服务机器人快速加强医院处理灾难的能力?学校是否要一直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线上教学?研究人员是否能探索出协作研究和实验室自动化的新方法,使远程访问和机器人辅助实验成为标准做法?新型冠状病毒的间接影响又是什么?人们是否可以使用社交辅助机器人来缓解社交距离感和孤立感(如焦虑和抑郁)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与身体、认知、心理健康及教育有关的问题?

危机可成为创新动力——所谓“危中有机”,历史上就有许多危中有机的例子。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最近有份关于这一现象的报告,报告总结中提到,企业根本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运作,因为在危机期间和危机后,现有的商业模式很可能不再可行:“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这一场,已经导致了巨大的财政损失和人员伤亡,资产和人力资本周转困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混乱。但这其中的诸多形态是社会动荡的要素,社会变革则会萌生新的商业模式。该报告阐释了共享经济是如何源于2009年金融危机和信息技术创新的共同作用,使用户能够通过线上市场最大程度地利用其资产。报告还列举了2002年的非典是如何促进亚洲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以及近年对气候变化的聚焦是如何推动植物性肉类替代品和电动汽车的创新等其他例子。

之前Science Robotics中有关新冠肺炎的社论概述了在重大疫情或传染病期间,以及在物流、勘探和监测方面能够使用机器人技术的主要场景。病毒变异后传播速度更快,新一轮的恐惧来袭,加剧了外来和内部感染的此起彼伏现象,新冠病毒无休止的感染及其社会影响,更让人们担忧。尽管疫情已严重打击了全球经济,但深入思考疫情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样重要。可惜随着2021年的到来,疫情危机何时减缓或结束尚无定论。

机器人技术能否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帮助建立新规范?杨教授认为,机器人技术不应只提供即时修整,相反,它应该为企业、物流、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运输、医疗保健、协作研究和教育规划长期运行的宏伟目标。这次疫情暴露了所有这些领域和整个社会的弱点。目前我们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适当合理地使用新技术来应对挑战。疫情加速了数字技术的运用,或许它可以对机器人技术起到同样的作用。

原文链接: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6/50/eabg2874

供稿单位:医疗机器人研究院

文字:张悦

审核:顾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