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中的核心修饰之一,异常的DNA甲基化模式通常是疾病发生的早期标志,尤其是在非编码区域。尽管非编码突变不直接编码蛋白质,但它们通过改变DNA甲基化模式,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引发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尽管如此,预测非编码突变对DNA甲基化的具体影响,特别是在单细胞层面,依然是科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DNA甲基化生物标志物挖掘近年来在疾病早期诊断、分子机制研究和风险预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定义潜在的因果关系是一项重大挑战,尤其混杂因素(如测量噪声和个体差异)的干扰导致现有方法生成的候选标志物可靠性不足,进而需要依赖昂贵且耗时的实验验证。这不仅限制了研究的广泛开展,也阻碍了临床应用的推进。
癌症免疫疗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抗体)在某些癌症类型中展现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许多患者对现有的免疫疗法反应不佳,部分原因在于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是一种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细胞死亡形式,它通过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来吸引和激活免疫细胞,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1, 2]。ICD的诱导对于提高免疫疗法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临床上能有效诱导肿瘤ICD的手段仍然比较有限。
2025年1月8日-10日、1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青浦高级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创实训营”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成功举行。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书记朱春玲、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刘轶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师代表汤耀辉、杨建龙、胡海波会见青浦高级中学校长蒋伟勇一行,全体营员在徐汇校区教三楼参加了开营仪式。
2025年1月10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2024 年度领导班子述职会在闵行校区文选医学楼一楼报告厅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孔令体、院长廖洪恩、其他党政班子成员及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校机关党委副书记于汉存、校党委组织部蔡毓彬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