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分子及再生医学
发布时间:2021-04-13 16:11:00


拉曼光谱探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识别和分类



纳米、分子及再生医学代表生物医学工程的新生方向、以解决临床医学问题为目标导向,利用生物及纳米材料、干细胞、组织工程、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前沿性医学科学研究,聚焦重大疾病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精神疾病的诊疗,注重基础原理及方法的创新,成为医疗创新技术的开发、转化及临床应用的策源地。


研究方向包括: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肿瘤发生发展的机理;肿瘤免疫及细胞治疗突破性方法及工程化;生物及纳米材料、干细胞、组织工程与损伤修复;神经科学及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靶标的发现;重大疾病诊治的数据分析、预测、预后及评价。



代表性成果

1)肿瘤治疗新靶标的发现,实现高通量蛋白组学检测

利用肿瘤免疫学、干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基因工程小鼠疾病模型等技术阐明了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机理,尤其是肿瘤细胞的转移及耐药机制,为临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靶标和思路。通过金属元素替代荧光标记体系,率先实现单细胞质谱流式技术实现高通量、多指标共检,在药物筛选、细胞异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search,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高影响力论文。


2)纳米荧光编码的生物载体技术及应用

发展了拓扑结构的编码微球、超稳定缝隙增强拉曼探针以及干涉等离子体显微成像技术,实现单反应100+重生物分子同时鉴别,多色单分子、单囊泡的超灵敏标记与快速分析,突破传统多重生物分析的编码通量与灵敏度极限。首次证明哺乳动物与果蝇等低等动物染色质结构的保守性,率先发现染色质纳米结构域的存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Nano, PNA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杂志发表高影响力论文。


3)纳米载体技术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实现磁性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及表面修饰、高分散性磁流体的制备、磁性颗粒自组装聚集体制备,应用于全自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全封闭、高灵敏地检测病毒,大幅提高检测通量、缩短检测时间,并可有效杜绝样品间气溶胶污染或检验医生的病毒暴露风险, 成为我国2020126日首个获批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覆盖抗疫一线31个省份,成为我国疫情防控最主要的检测试剂,为武汉新冠病毒的清零作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研究团队





高维强 教授 古宏晨 教授 朱麟勇 教授
徐宏 研究员




林秋宁 副教授 丁显廷 教授 钱昆 研究员
叶坚 教授




马斌 助理教授
沈峰 副教授
殷卫海 研究员 周越 副研究员




张春富 教授 方俊 何士刚 教授
林俐




张诗宜 副教授
王永亭 教授
张岩 副研究员 饶汉钰




方晓霞 助理研究员
郭庆生
汤耀辉 助理教授
李力 副研究员




王瑾晔 教授
刘湍 助理研究员
夏伟梁 教授 宋萍




张志君 副研究员 朱芳芳 副教授 熊丽琴 副教授
徐高连 助理研究员




王飞虎
余辉 副教授
王耀 助理研究员
马勇杰 助理研究员